
近日,汕尾市东涌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格外热闹。来自粤港澳的青年志愿者联合汕尾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总队,在这里开展汤臣倍健营养支教公益夏令营,20余节趣味课程,让乡村孩子们跟着志愿者一起读懂膳食搭配、家乡美食里的健康密码,也把营养健康的种子种进了心里。
告别“说教”,健康知识变“可玩可触”
“健康不是光靠说,得让孩子们亲手做、亲眼见才行。”香港青年志愿者高晓彤一边帮孩子整理“时间胶囊”卡片,一边跟记者说。开营第一天,“时间胶囊”活动就勾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在卡片上认真写下“每天吃两种蔬菜”“再也不喝汽水”等健康计划,一笔一画都是对自己的小约定。
在“健康膳食宝塔”课堂上,志愿者没拿课本,反而抱来一堆食物贴纸。“最下面一层要贴满米饭、面条,这是我们每天要多吃的谷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贴纸搭建出膳食宝塔模型,谷物、蔬菜、肉蛋奶、油脂的搭配逻辑,一下子就看明白了。测BMI时,志愿者还玩起 “大家来找茬”:“看看小明的身高体重,对照标准,是不是该多运动呀?”原本枯燥的数据,成了孩子们认识自己身体的“晴雨表”。
针对孩子爱喝甜饮料、吃零食的习惯,“糖的甜蜜陷阱”课程直接“拆穿”真相。志愿者拿出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的包装,教孩子们当“配料表侦探”,圈出“白砂糖”“果葡糖浆”这些隐藏糖。“一瓶可乐里的糖,相当于10块方糖!”听到这话,五年级的小林瞪大了眼睛:“以后我只喝白开水,再也不贪甜了!”
聊家乡美食,吃出“老味道”里的营养
“大家平时爱吃汕尾咸茶吗?这里面的芝麻、花生,都是补营养的好东西!”“家乡美食地图”课堂上,志愿者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从广式早茶的艇仔粥怎么搭配杂粮,到汕尾薄饼里的蔬菜和肉怎么平衡,志愿者把家乡菜和营养知识揉在一起,孩子们越听越起劲:“原来奶奶做的菜粿,藏着这么多学问!”
听完课,孩子们还动手做“美食冰箱贴”。他们拿起画纸、磁铁和剪刀,把“发粿”“牛肉丸”“菜粿”这些熟悉的家乡美食画出来、剪成型。贴标签时,做“发粿”冰箱贴的小琪会认真写上“膳食纤维”,做“牛肉丸”的小宇则不忘标上“优质蛋白”——刚学的营养知识,转眼就和日常吃的饭菜连在了一起。
摸药材、做香囊,中医智慧暖了童心
“这是艾草,摸起来有点糙,能驱蚊虫;这是枸杞,红红的,能明目……”“中医药膳智慧”课堂上,志愿者给每个孩子发了个药材包。孩子们凑在一起,摸一摸、闻一闻,好奇地问这问那。到了做防疫香囊的环节,大家更是小心翼翼,把艾草、丁香等药材装进布袋,再一针一线缝起来。
“我要把香囊送给妈妈,让她不生病!”二年级的小睿举着刚做好的香囊,笑得特别开心。志愿者说,教孩子们做香囊,不只是让他们了解中医,更想让他们知道,健康不只是自己的事,还能用来关心家人。
萤光汇聚,健康习惯悄悄“长”出来
几天课程下来,孩子们的变化藏不住:以前不爱吃蔬菜的,开始主动说“要吃菠菜让眼睛亮”,以前总忘刷牙的,现在会提醒同学“早晚要刷牙”,看到零食包装,还会下意识找“有没有隐藏糖”。
“把营养知识和汕尾文化结合,孩子们学得懂、记得住,这些知识已经变成他们的习惯了。”东涌中心小学少年宫负责人黄小婷老师说。香港青年蔡晓莹也有感触:“看到孩子举着自己画的健康食谱跟我分享,才明白支教的意义——我们带不走什么,但能留下让他们受益一辈子的健康习惯。”
据了解,这次活动由中共汕尾市委统战部、共青团汕尾市委员会、汕尾市青年联合会指导,暨南大学萤光粤港澳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主办,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汤臣倍健营养支教项目提供支持。粤港澳青年们带着热情而来,用一堂堂生动的营养课,在乡村孩子心里点亮了“健康的灯”,也为乡村振兴添了一把温暖的“萤光”。截至记者发稿时,夏令营已接近尾声,但孩子们收获的健康知识和习惯,才刚刚开始陪伴他们成长。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陈丽茵 林惠敏
大财配资,闻道资本配资,配资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