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乳业低温奶护城河能否扛住内卷)
可持续增长新路径
作者 | 胜马财经 许可
编辑 | 欧阳文
在中国乳业“双雄争霸”的格局下,伊利、蒙牛两大巨头长期占据行业半壁江山,但区域乳企新乳业却凭借差异化战略成功突围,成为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一匹黑马。
自成立以来,新乳业依托"鲜战略",在巨头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营收规模从几十亿元一路突破百亿。过去一年,面对乳业集体遇冷,新乳业却在二级市场走出了独立行情,股价从7.6元/股一路突破20元/股。
然而,新乳业近期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一方面是大股东宣布减持,另一方面则是营收迎来多年来首降。在资本退潮与行业内卷的双重挤压下,新乳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护城河的宽度。
当"新鲜"从差异化优势变为行业标配,新乳业的优势能否持续?其"三鲜鼎立"战略能否在巨头围剿中守住阵地?这场关乎区域乳企生存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大股东减持引发股价震动
近日,一纸减持公告的发布,为新乳业近一年来上升的股价平添了些许变数。
6月29日,新乳业发布公告称,基于企业资金需求,公司控股股东Universal Dairy Limited(以下简称“UDL”)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2582万股,折合3%的公司股份。其中,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该公司股份不超过1%;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该公司股份不超过2%。
新乳业曾是新希望集团旗下乳业板块公司,于2006年6月30日由新希望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出资设立,2011年新乳业从新希望六和分拆独立,2019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当前,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通过新希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新乳业14.94%的股权,其女刘畅通过UDL持有新乳业65.07%的股权,两者合计持股比例达80.01%。自新乳业2019年上市以来,其控股股东UDL及其实际控制人刘畅、刘永好一直未进行过减持,因此,本次也是首次减持。
对于减持原因,新乳业表示:大股东基于自身资金需求进行了新乳业上市以来的首次减持安排,但是减持比例不大,不影响其控股股东的地位,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上也没有问题;大股东一如既往地重视新乳业的发展,也长期看好新乳业的未来成长空间,不会因为本次减持影响新乳业在大股东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不过,对于此次减持,二级市场还是选择用脚投票。在减持公告发布次日,新乳业早盘股价大幅低开,随后一路震荡,最终收报18.77元/股,下跌0.58%。7月1日,7月2日,新乳业分别下跌3.89%、2.38。由此可见,减持带来的股价压力仍在继续传导。
虽然新乳业解释大股东减持是“基于自身资金需求”,但结合新乳业股价表现和经营情况看,本次减持时间可谓十分精准。
一方面,自新乳业去年8月股价触底7.6元/股后,今年以来股价持续上涨,最高触及21.14元/股。因此,控股股东选择此时减持,自然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自从新乳业上市之后,业绩一直保持着高增长趋势,但在2024年,新乳业出现多年来营收的首次下滑,似乎也预示着曾经的高增长故事正面临挑战。
多年来营收首次下滑
2024年,国内牛奶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乳制品行业需求增长放缓,液态奶整体销量呈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雄踞西南的新乳业也迎来了多年来营收首次下滑。
2024年,新乳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06.65亿元,同比下降2.93%;归母净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24.80%;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6.25亿元,同比增长仅0.42%。
在此之前,新乳业的业绩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2014年,新乳业营收仅为35.32亿元,而到了2022年,新乳业当年实现营收100.10亿元,正式迈入百亿俱乐部;不过,近年来新乳业的业绩增速正在逐渐放缓。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新乳业营收分别为100.10亿元、109.90、10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59%、9.80%、-2.93%。
由高增长转为慢增长,最终出现负增长,这背后暴露了新乳业一直以来面临的核心问题:公司过度依赖液体乳业务,奶粉及其他业务无法为公司提供新的增长动能。
据了解,新乳业主营业务为乳制品及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按产品分,液体乳是公司支柱产品,营收贡献超过90%;而奶粉业务和其他业务占比不足10%。2024年,新乳业液体乳营收为98.36亿元,同比增长仅0.83%;而在一年前,新乳业的液体乳业务实现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11.2%。
可见,新乳业的业绩高度依赖液体乳业务,没有像伊利、蒙牛等巨头一样,通过多元化布局形成新的增长曲线。这种高度单一的业务结构直接导致新乳业陷入核心业务增长乏力、其他业务不稳定的局面。
而且,新乳业的快速增长一直建立在对于并购的依赖上。据了解,新乳业自2019年上市之后,就开启了大并购时代,先后收购了现代牧业、寰业、综合牧业、新澳乳业和新澳牧业等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2021年初,新乳业宣布以2.31亿元的价格收购重庆瀚虹60%股权,进而将现制酸奶品牌“一只酸奶牛”纳入麾下。
作为区域品牌,新乳业通过系列并购,可以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带动业绩快速增长。不过,这些举措也为其带来了“并购后遗症”。上市之后,新乳业负债率一路走高,2020—2022年,新乳业负债率分别为66.65%、69.81%和71.91%;而在去年,新乳业资产负债率依然高达64.61%,和蒙牛、光明等头部乳企相比,仍然偏高。
而且,新乳业的并购扩张策略也遭遇过踩雷。2021年,新乳业完成对重庆瀚虹收购之后,“一只酸奶牛”业绩却急转直下、出现亏损。2023年底,新乳业宣布作价1.49亿火速向关联方草根知本集团有限公司转让了重庆瀚虹45%股权。而且,因为新乳业未能及时进行减值计提导致信披违规,被证监局警示。
新乳业业绩增长趋缓的背后,既是液态乳核心业务增长触顶的行业共性困境,更是其长期依赖并购扩张却未能筑牢多元业务护城河的结果。此外,新乳业引以为傲的新鲜优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低温奶混战,“三鲜”战略能否突围
当前,随着乳业市场进入调整期,中国乳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卷。据马上赢数据,占乳业市场规模最大的常温白奶,市场份额占比同比下滑3%,达到43%;低温酸奶结束多年的下滑,市场份额占比增长13%,达到19%;常温酸奶市场份额占比下滑13%,占乳制品市场份额的10%;低温鲜奶的市场份额虽然仅有5%,但却成为为数不多增长的赛道。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低温鲜奶渗透率从23%攀升至41%,一线城市家庭每周购买频次超过2次。因此,近年来,相比于内卷的常温奶和酸奶,还在增长的低温奶赛道成为各大乳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区域龙头的新乳业,在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夹击下,正是凭借“低温奶”这一优势,成功打下自己的地盘。据媒体报道,当前新乳业低温奶已经贡献了过半的营收,而且借助着这波低温奶红利,新乳业低温鲜奶、低温特色酸奶均实现快速增长,并替代了利润相对微薄的常温奶。
今年6月,新乳业披露了其“三鲜鼎立”战略。新乳业董事长席刚称:“15年前我们确定新鲜战略,15年来我们从未摇摆过,我们的鲜战略产品经历了1.0时代的‘以鲜为主’、2.0时代的‘鲜酸双强’,未来3.0时代将部署包含饮品在内的‘三鲜鼎立’的产品创新迭代,为新乳业持续发展增加更多的可能”。
由此可见,一直押注鲜奶战略的新乳业,在本轮结构化调整中占据着明显优势。而在面对未来越发激烈的竞争,新乳业仍选择将“鲜”作为自身的护城河。
不过,当前新鲜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全国乳企巨头以及各地方乳企、甚至新型零售商跟进竞逐的新战场。
例如,蒙牛旗下高端低温奶品牌“每日鲜语”在营销端发力,独家冠名“与辉同行”跨年乐享会、《2025中国网络视听盛典》《下班啦2024》等节目;近期,光明乳业宣布演员吴磊成为旗下高端鲜奶品牌“光明优倍”代言人,并发布以“鲜活营养”为核心的战略升级计划;新零售渠道例如盒马、奥乐齐等推出自有鲜奶品牌,加入竞赛。据企查查数据,2023年新注册的低温鲜奶企业超过7600家。
胜马财经认为:当前,中国乳业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关键期,以鲜奶为核心的新乳业,正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竞赛。这场角逐,不仅是对新乳业产品创新、供应链效率、品牌建设等能力的全面考验,更决定着这家区域龙头能否突破重围,找到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径。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大财配资,闻道资本配资,配资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