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
除了骄阳似火
还有湿气逼人~
没错,你可能被湿气缠身了
湿气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记载:“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认为环境潮湿时人们容易出现腹泻、水肿等症状,这种致病因素被称为“湿邪”。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源于环境潮湿,内湿则由脾胃运化失常产生。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相对湿度超过60%的环境,会显著增加呼吸道疾病和关节疼痛的发病率。而当我们摄入超过脾胃处理能力的食物时,确实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和代谢产物堆积——这与中医“内湿”的概念不谋而合。
而气象医学研究证实,高湿度环境下,空气中带电粒子增多,确实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表现为头重如裹、思维迟钝。
你被湿气“缠身”了吗
湿气在体内作祟时,会发出这些信号:
晨起不适:舌苔厚腻、眼皮浮肿、头晕乏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清醒过来”。
消化异常:食欲不振,体重却难减,大便粘腻冲不干净。
皮肤问题:反复发作的湿疹、脚气,皮肤出油增多但实际缺水。
情绪变化:莫名烦躁或抑郁,尤其在阴雨天加重。
关节问题:下肢沉重感,关节疼痛加重。
头痛、颈背部疼痛加重。
哪些行为会给身体“加湿”
01 爱吃肥甘厚味、生冷食物
平时爱吃肥甘厚味、生冷食物,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水谷运化障碍,助长湿气在体内积聚。
02 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湿气在体内 “滞留” ,造成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就越不想动。如此恶性循环,湿气便会越来越重。
03 经常熬夜
熬夜损伤阳气,伤气血,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一步加重湿气。
04 长时间吹空调
“形寒饮冷则伤肺”。人体本该与四季变化相合,夏天阳气在表,寒气一旦通过长时间空调直接灌入,阳气受阻,脾胃和筋骨就最先受到影响,可出现寒湿内生的症状。
祛湿三部曲
厨房里的祛湿法宝01
薏米红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现代研究证实其富含的钾和皂苷能促进水分代谢。
生姜
夏吃姜,是针对夏天脾胃阳气相对不足或者喝冷饮太过的胃阳虚的人群,空调房会让皮毛紧凑、不出汗、浑身紧巴巴,煮一碗生姜小米粥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研究显示,生姜水可以调节有关脂代谢和糖代谢蛋白的表达来改善能量代谢。不过阴虚火旺性体质要谨慎使用,尤其是晚上过多摄入生姜,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
当季果蔬
夏季苦瓜、冬瓜含有的苦味素和葫芦素是天然利尿成分,有一定利尿除湿的效果。但需要适量食用,尤其是怕冷、阳气弱的患者。
调整生活方式02
• 黄金时段运动
早晨7-9点(脾胃经当令时段),快走或者可根据具体身体情况调节速度,太极或者八段锦,能双重调节水分代谢。
• 科学除湿
保持室内湿度50%-60%,床单被罩每周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保持干燥。
• 足浴疗法
35℃-40℃温水加入艾叶煮水泡脚20分钟,有利于加快体内新陈代谢。
祛湿二穴03
• 丰隆穴
足阳明胃经穴位,具有调和脾胃,运化痰湿的功效。每日按压3分钟,临床研究显示能调节脂质代谢。
• 阴陵泉
此穴为脾经原穴,可调和气血,除湿散寒,疏经通络。每日按压3分钟,同丰隆穴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避免祛湿误区
误区1:多喝水就能祛湿
过量饮水反而加重脾虚体质者的负担。
误区2:出汗越多越好
剧烈出汗会损耗气阴,尤其是体质弱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乏力等不适,温和运动才可持续改善代谢。
误区3:祛湿就要长期喝凉茶
过度清热会损伤脾胃阳气,形成恶性循环。
大财配资,闻道资本配资,配资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